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125”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制定“125”创业行动计划。即搭建一个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工作指导站,打造两个创业孵化(实训)基地,落实六大工作体系。
一、搭建一个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工作指导站
打造政策宣传、场地租赁、专家预约、咨询指导、业务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广大创业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打造两个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整合区内资源,在金山工业区、张堰打造两个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服务主体为有志创业学员,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创业人才,实现自主创业。服务主体为创业小企业,通过各类政策支持等措施,起到孵化助推作用,提高创业组织存活率,不断壮大其规模,并带动人员就业。
金山工业区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围绕产业优势和特点,以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创意印刷产业为主要功能区创业基地,结合食品产业、机电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创业型人才在产业配套产品及延伸品方面创业。以较为成熟的创业企业为主体,发挥其产业优势、提供政策服务,推动企业规模发展和创业功能区建设。
张堰文化创业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以生态效益和社会和谐为前提的、以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以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为目的的现代化种源农业区;尽快推进项目落地,打造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民间文化及当代文化艺术创意、创作、展示、交流、交易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形成枫泾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区域内群众就业。
三、落实五大工作体系
以“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宣传体系”五大工作体系。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就业创业中心、校团委、基础教学部、合作交流处等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层面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创业中心、基础教学部、团委、各二级学院等单位的创业相关资源,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训练体系,系统推进创新创业课程研发推广、创新项目实践训练、创业项目培育孵化等工作。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研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开发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确保每位学生受到创新创业的普遍性教育。
2.系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推动课堂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广泛开展探究式、启发式、项目式教学,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3.增设创业训练项目。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每年立项支持一定数量的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且该项目纳入学生创新学分认证体系。
4.建设创新创业驱动中心。紧密围绕学校“信息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经济与管理”三大学科群建设,结合艺术设计、机电和汽车、护理与健康等跟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学科,立足学科特色及地方产业建立若干个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进而不断提升团队及学校整体的学生科技创新水平。
(三)打造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建立以赛促创、以赛带练的实践训练平台,进一步健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重要赛事的选拔、培养和推进体系,出台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成果与课程学分折算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提高竞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成功度,打通创新转化为创业的后续人、财、物通道和机制,通过举办“中侨合伙人”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创意项目挖掘选拔有潜质的创业项目。
(四)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加大对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力度,及时推送优秀创业团队进驻金山和上海市的各类创业园区。
2.建立创业种子库。每年支持10支具有成熟的商业计划,协助其进行工商注册的创业团队。帮助创业团队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营销模式构建等创业实践,培育成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每支团队给予每年一定的经费支持。
3.设立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依托地方资源积极为创业学生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
(五)完善创业宣传体系
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把创新创业文化特别是创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通过组织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激励学生学会创新、投身创业。
2.组织开展创业系列活动。加强以企业家进校园、创新创业沙龙、创业路演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建设,建设半开放式的学生竞赛管理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3.建立创业网络新媒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尤其是新媒体平台,推送优秀校友成功创新创业案例,树立创新创业典型,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