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创业“老兵”
.
发布人:黄杰  发布时间:2018-02-02   动态浏览次数:80

  

在松江区的轻客众创空间,有一个三人小团队,目前从事小型无人机及其配件的研发、无人机销售,以及电子科技技术的开发、咨询服务等业务。可别小瞧了这支规模小、业务的创业团队,创业仅半年,其营业额就已突破千万元大关。这个团队就是翼侠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其创始人罗鞘目前就读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而他首次创业时,尚是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二年级学生。


高二学生做生意

  

从儿时起,罗鞘就对航模很感兴趣,可航模的搭建、操作难度较大,对专业玩家来说都困难重重,所以当年罗鞘的航模作品往往刚起飞,便以坠机收场。可我天生向往那翱翔天际的自由畅快之感,所以尽管自己的飞机经常遭遇空难,我却越挫越勇,更没想过放弃。罗鞘回忆道。

初中毕业,罗鞘进入城市科技学校就读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随后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学校的电子社团。罗鞘回忆,他在中职可谓如鱼得水,专业学习偏重锻炼动手能力,理论课程有助于他了解航模背后的科学原理。而在社团,罗鞘还找到了同样热衷飞行的同好,并由此接触到当时国内刚流行起来的无人机科技。这时,他发现比起航模,无人机太亲民了,只要花些时间熟悉操作,几乎无坠机之虞。

曾经的难如登天一去不复返,罗鞘对钻研无人机技术干劲十足,他还借助学校的设备优势,时常在实验室里倒腾新技术。彼时,还恰逢学校推广创业教育,罗鞘由此对创业产生了兴趣,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了无人机行业,他说:高一那年,无人机这一在当时并不算大的市场,竟然被注入了两亿多元美金,多家企业凭借这些融资在业内粉墨登场。而我认为,这只是个开始,无人机市场还将大热,此时投身这轮创业浪潮正当时。一整套创业计划在罗鞘脑海中发酵,因为他发现创业与操纵无人机航行一样,能让自己感到自由、畅快。更幸运的是,罗鞘不仅在学校接受了创业的理论教育;生活中,创业失败的好友也给他敲响了警钟。罗鞘表示,他曾结识过家境殷实的青年创业者,但这类人创业初期一心只想拿投资,加之社会阅历太浅,导致在几个月里就掉了几百万元。

失败的案例、同龄人的劝告,让罗鞘吸取了不少教训。所以高二走上创业路时,他并没选择走内心向往却烧钱的新型无人机研发路线,而是从轻资产的无人机零售、无人机航拍业务做起。为直观了解业态,罗鞘还和两位核心成员沈宏亮、关殷波一道,前往广州、深圳的无人机生产工厂,学习相关技术。在和经验老道的供应商谈判时,罗鞘明知对方很可能已猜到自己是个未成年小孩,但为不输气势,他坚称自己已经二十多岁。正是凭借这份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他规避了很多创业风险。

  

痛定思痛再创业

  

尽管处处小心,因为年纪轻、阅历浅,罗鞘创业后还是遭遇了诸多不顺。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团队接生意几乎全靠在大街上发广告;航拍业务也主要依托婚庆公司,但这类外包业务能分到的利润很少。雪上加霜的是,正当团队苦苦支撑之际,罗鞘还因遇人不淑,遭受了经济损失。业余时间学跆拳道的罗鞘,和一名教练成了朋友,这位教练得知罗鞘从事无人机创业时,将其引荐给一个正在四川拍戏的剧组。当时入世未深的罗鞘,因为社会经验少,并未和剧组签订正式合同,来确定双方的责任、权利。而在拍摄过程中,剧组连器材都没全部准备到位,部分资金竟由罗鞘垫付;可等到剧组杀青,这却成了一笔糊涂账,罗鞘向剧组讨要说法,也没得到一个确切答复,于是这笔钱至今都没结清。或许现在看来,这只是一段不愉快的插曲,但在当时,那可是压垮罗鞘团队创业斗志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从此进入了长达一年的创业空窗期。

  

但在空窗期里,罗鞘团队并没闲着,他们在网上建立起技术交流群,结识无人机爱好者,以及来自高新科技企业的技术总监、企业高管,罗鞘如饥似渴地与这些人交流技术、探讨商业经验。后来,这个技术交流群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组织,吸引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同仁,这些举措无形中为团队的东山再起奠定了人脉基础。不过,这些交流似乎也有副作用,罗鞘说:和业内人士、企业高管们聊的越多,我的情怀就越淡,发现当初的梦想——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无人机,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我的商业想法也更偏向理性,更注重商业实际,感觉能在无人机领域生存下来就够了。

201610月,已是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新生的罗鞘,认为第二次创业的时机成熟了,业已成年的他可以正式创立公司,来一场动真格的创业,于是翼侠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一次,罗鞘的三人小队可谓做足了功课,摒弃了以往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翼侠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在人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公司建立起销售、运营、研发三大模块,还分门别类地设立了影视业务、零售业务等部门。虽然主营的还是之前的无人机销售与航拍业务,但我们明显变得有条不紊。不少客源由群里的技术爱好者牵线搭桥,我们技术过硬,口碑不错,因此很快就实现了盈利。罗鞘说。

积累了一定的零售经验后,罗鞘正式接触首家大型企业——国家电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技术负责人也是无人机技术交流群的群友,罗鞘和群内几位业界大咖对技术的看法相近,颇有些忘年交的意味。因此,罗鞘在去年八月开始与国家电网商讨合作事宜时,双方都知根知底,谈妥条件后,之后的合作一帆风顺。

目前翼侠是多家大型无人机企业的终端经销商,凭借这块敲门砖,翼侠开拓了新业务,为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以及一些农科类大学,提供电力巡检、农作物植保喷洒等无人机服务。其中,电力巡检是指操作装配有高清数码摄像机、热成像相机、GPS定位系统的无人机,沿电网进行定位自主巡航,并实时传送拍摄影像,让工作人员能在电脑上进行实时监控;农作物植保喷洒是利用无人机飞行平台,对农田进行巡视、数据采集,必要时还可执行农药喷洒作业等。

相比寻常的航拍,这些无人机业务用高大上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罗鞘的创业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寻找自身弱点

  

虽然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但罗鞘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公司目前是小团队经营,在架构上并不清晰,这很可能成为日后发展的一根软肋。此外,当初创业时业务量还不大,所以大家虽身兼数职,但都招架得住。如今,罗鞘发自肺腑地感叹有些累了,作为老大,基本上公司的所有业务他都会涉及,重要的商务谈判几乎全由他负责,而剩下的两位创业伙伴,也都是在勉力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翼侠是一个技术控企业,稳定、团结是我们的优势。但如果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团队管理,扩充人员规模,让一切走上正轨。罗鞘分析说,现在无人机市场已渐渐成熟,如果不敢冒险扩张,小公司早晚会被淘汰。所以在此之前,翼侠要在当前的业务领域中做到盈利最大化,这样人才就成了制约发展的第一要素。


但说到人员扩充,罗鞘其实有些矛盾,他情感上倾向于目前的小团队经营打法,但他也渐渐领悟到一个道理:企业若想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我理想中的团队是每个人都能身兼数种技能,能负责不同的业务。我担心人一旦多了,就会有冗余人员、办事效率低等问题。罗鞘说,可公司要适应现在的竞争态势,应该至少保持在十个人左右的规模,每个人都有具体负责的一块业务,相互协作,使公司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创业团队。

翼侠团队荣获铭氏杯松江创业大赛一等奖